目前2025年AI應用最大宗就是大語言模型,這樣的AI局限性在於,他都是從語言理解,並沒有真正用其他感官去理解這個世界,這是他的弱點,卻也是他的優點。
而人類的天性剛好相反,大部分的人類不愛靜態的文字閱讀,喜歡聲光刺激,不斷的接受外界的訊息,所以人類跟AI反而是互補的,人機協作就能發揮最大優勢。
目前2025年AI應用最大宗就是大語言模型,這樣的AI局限性在於,他都是從語言理解,並沒有真正用其他感官去理解這個世界,這是他的弱點,卻也是他的優點。
而人類的天性剛好相反,大部分的人類不愛靜態的文字閱讀,喜歡聲光刺激,不斷的接受外界的訊息,所以人類跟AI反而是互補的,人機協作就能發揮最大優勢。
如果人在飛機上,根本沒踩在地球上,那算是有接地氣嗎?
這就回到接地是為了什麼? 就是跟地球之間沒有電位差。
然而,假設有一個人長期生活在飛機上,它離地球這麼遠,他該關心的是跟地球之間的電位差,還是跟飛機之間的電位差?他如果踩在飛機的金屬地板上,算是有接地嗎?
我覺得是有,應該追求的是當下沒有交流電干擾,身上也沒有直流電的電位差,因為電位差是相對的,當下生活在飛機上,就應該參考飛機的基準定位。身體要的是一個平穩的細胞電位,而交流電每秒60次不斷的變動,對身體就是一種干擾。
我們常常覺得在公園踩在草皮上接地氣,對身體非常好,但是踩公園草皮的時候,如果很近的地方剛好有高壓電塔,反而是最嚴重的干擾。因為這個時候人體就像一根避雷針,感應電流一端是地面,一端是高壓電塔,這個時候承受最大的電位差。
其次還要考慮人體在草地上,可能不止電流這件事情,而是有地氣從腳底傳送到人體,只是人類目前還沒有觀察測量到這個氣。
所以每天到公園踩草地,還是很重要。只是在家用金屬接地是不夠的,在家金屬接地是消極的抵抗交流電帶來的危害,而在公園踩草地,能抵抗交流電,再加上積極的補地氣。
所以到公園背部曬太陽補陽氣,斥較踩草補地氣,看好室外AQI又呼吸新鮮空氣,接觸大自然,吸收芬多精,這是家裡永遠無法取代的。
話說回來,每週去住森林哩,現在人非常必要。
極長期
早開始
健康長壽
被動
最小勞力
分散+集中的疊加態
資產配置
風險控制
成本最小:
情緒控管:
飲食
家庭
運動
2X槓桿:
生命週期投資法
PM2.5跟二氧化碳比起來哪個毒?比較答案是PM 2.5
pm2.5吸入任何一口,都會像存錢筒一樣存在身體裡面,造成永久的傷害。可以少吸一口就少吸一口。
台中每年9月到隔年4月,空氣不好的時候,寧願窗戶關起來,開空氣清淨機,等二氧化碳到上限1000的時候,再開窗換氣,然後再全關起來。
而其他月份空氣好的時候就盡量開大一點的窗戶,讓二氧化碳可以到800以下
一群日本科學家發現,在自然環境中露營三天可以顯著改善免疫系統的功能。根據發表在《免疫療法雜誌》上的研究,樹木釋放的植物殺菌素能刺激Natural Killer (NK)細胞的生成,這些細胞負責摧毀腫瘤細胞和病毒。這種增加超過50%,並且在經歷後的數週內仍可持續。因此,在日本被稱為森林浴的這種做法甚至被納入醫療預防計劃中。
但是,根據上次露營經驗,根本就睡不好,上次剛好因為床墊壞了去車上睡,整個就完美了。在帳篷的時候,外界的聲音太吵,濕氣太重,上車子后整個完美解決。
所以我需要的是車宿,也不用到處去不同的營區,只要找幾個可以車宿的營地,例如東勢林場,每次都去同一個地方即可,因為我要的不是嘗鮮,而是森林浴。
而且可以3個人車宿的車子又大又貴,乾脆偶爾去懶人露營,就算一次5000也還比較省,如果一臺車200萬,等於可以懶人露營400次。
上周五,中國祭出稀土管制,川普氣到跳腳,說要再加100趴的關稅,美股瞬間跳水。
但是星期天川普又說好話,今天早上臺股大概跌了兩趴多。
但稀土管制勢在必行,美中斷鏈就是現在的主旋律,美國不拿中國的產品,國內通膨一定上升,各種基礎物資一定會增加成本。所以美國自身會受到壓抑,但相反的,亞太地區原本美國寄望中國的,會全部轉到臺灣韓國跟日本身上,原本美國希望讓中國進步一點,管理亞洲地區。而如今這個重擔跟利益會落到日本身上,所以現在的策略就是壓大日本,美國只做個股,美國的個股永遠都有夢,但是大盤可能會受到壓抑。
而日本卻是在失落了幾10年之后,把過去的壓抑化為爆發式的成長。而臺灣是AI的中心,日本是戰力原物料的提供者,臺灣跟日本會持續幾10年的榮景。
今天聽Terry分享他的資產配置,Facebook有別人幫Terry算了一下,他應該有幾千萬的美金資產,我也趕快去看了Terry的分享,他提到比特幣時,說人是無法賺到自己認知之外的錢。
我剛好前幾天聽到了曲博分享比特幣,他在技術方面的認知很專業,但也賺不到比特幣的錢。比特幣已讓很多人身價暴漲,這是不爭的事實。所以這個能賺到錢的認知,不是技術面很強,而是想像力、人性心理、歷史的認知。
這道理就像這篇https://how.forwebs.net/?p=4355
經濟學家,公司內部人事,都不一定能抱得住股票,
真正能抱得住,只有信徒,信徒才能真正長期持有。
信徒有信仰的成分,癡傻的成分,也還要保有理性。
聽Terry說話時,我的第一個反應,是如果穿越回去,我要學一些密碼學,才會懂買比特幣,但事實剛好相反,以我的個性,懂了太多技術,反而會囂張的以為這個東西就是這樣而已。
所以如果穿越回去,我最需要的是保持虛心,然後接觸新的東西,沒什麼大風險的事情勇於嘗試。
說到技術,我又想到前幾天在圖書館看到一對母女,都非常地拼命,媽媽年紀不小,看法學緒論,感覺考的應該也不是非常高階的,女兒拿著學校的課本重點畫到爛,但我突然想到如果寫課本的人只是隨便寫寫呢?她卻鑽研了進去,但其實學習這個鑽研的後設認知,對他長大還是有用的,但感覺臺灣的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,怎麼鑽研還是只能替人打工,但一般人也還是需要替人打工一陣子,才能晉升資產階層。
我現在有了更深的認知,在已經有被動投資的基底之下,
主動投資這一部分的操作,不是普通的集中而已,要徹徹底底極度集中,
所以接下來20年我只集中投資一種行業,就是A I
接下來20年我只做一種創業,就是AI
特斯拉前一次大成長就是做電動車,這一次的大成長就是自動駕駛,自動駕駛就是AI。
Meta吃下scale AI之後,已經實實在在變成AI公司。
我發現一檔股票會成長100倍甚至1000倍,有一個共同的特徵,就是剛開始只有一小撮人使用,但是這一小撮人會像信徒一般狂熱的愛這個產品。例如當年的蘋果電腦,用的人是少數,但是喜歡的人是像信徒一樣。
NVIDIA的顯示卡,當年也就是遊戲玩家在用,但愛用的幾乎就成為信徒,後來顯示卡被拿來挖礦,挖礦其實也是少數人,但是他們非常了解nvidia的強悍。
特斯拉剛推出的時候,能見度極少,但是開過電動車的人都說太棒,不想再開汽油車了。
以此類推,請觀察目前網路有沒有人在討論,非常好用或創新的產品或服務?